海外职场需要的顶级思维方式——中年赴美的我如何找到人生发展第二曲线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915 篇文章
题图:来自作者,纽约州律师宣誓仪式。
作者:番茄,资深诺友,法律出身的文艺中年,新晋美国律师。工作10年+后,去美国法学院当学生,旅途偶遇人生伴侣,定居纽约哈德逊河谷。热爱生活,也被生活善待的终身学习者。一诺写在前面:
预告一下,文后有重磅彩蛋,名额有限,时间有限,不要错过。对于一个远离职场的全职妈妈来说,参加职场工作坊,不知道我是不是唯一一人?想起当年还在职场时,职场培训那可都是公司的福利甚至是任务。如今身为一名全职妈妈,全面回归职场还不知道哪天的事儿,而本人早已远离国内职场多年,在美国除了兼职还没全职过,和“北美职场”这样的话题似乎隔着千山万水,来参加这样的“职场工作坊”,莫名其妙就多了内心戏。尽管在工作坊开营前两周,我刚刚得知自己已经通过纽约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即将成为美国执业律师。可是我内心对未来的职场复出之路却充满了迟疑——不知道全职养育这两年,事业上的暂停对自己未来职场发展的影响是什么,如何迈出重返职场的第一步,怎样找到机会将“职场进阶技能”学以致用?内心戏不断加码时,收到了一诺在开营前给所有学员的“劝退信”,看到那句“真正的进步,始于‘醒来’”,那个“醒来”仿佛电光火石,一瞬间就让我多了一份坚定。对于一个职场生涯休眠多时的人来说,有什么比“醒来”是更值得发生的改变,更值得拥有的进步呢?工作坊一开始,从学员的黄金五分钟到其他的各种参与,我看到大家纷纷亮出来的耀眼学历、名校教育和大厂工作背景的加持,自己目前身上只有“全职妈妈”标签,有种被照花眼的感觉,那一刻我又有点动摇,觉得自己是不是走错了队伍,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可是随着工作坊像剥笋一样,层层递进,我才慢慢品出整个工作坊的真味,到工作坊结束时,更是有如醍醐灌顶,深刻领会到一诺对整个工作坊设计的良苦用心,进而为自己当初的坚定而庆幸。工作坊结束后,我重新厘清了关于“职场”的理解,不仅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身为全职妈妈如何为职场准备有了明确的思路,真正实现了当初参加的初心——“醒来”。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上完工作坊的心得,我会说:六周时间里,一诺没有教我们职场培训通常必谈的制胜“招式”,却传授了职场生存最根本的“心法”。凭着这个心法,我不仅能理解并借鉴那些优秀职场人的招式,也开始懂得自己也可以开创合适自己的招式。最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职场制胜的法宝不在于 doing(我做),而在于 being(我是)。当我们 being 对了,不仅仅是职场,就是生活里的 having(我有)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工作坊只有短短六周,但每次课堂信息量之大让我上完有“被淹没”的感觉,好在我也没有指望通过工作坊就能一下子消化所有的信息。用一诺的话,工作坊的主要目的是给我们松松土,真正的修行还在我们自己的职场日常、生活日常里。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在课程结束后,我又把工作坊启动的推广文章、一诺和嘉宾 Lily 的对谈直播都翻出来,再把课程从头到尾又听了一遍,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理顺思路的过程中也做个总结。▲ 一期工作坊部分学员合影
01
洞察北美职场困境本质的底层逻辑
在工作坊开办之前,一诺在公众号上发表了《海外华人在职场的深层困境》文章,她就指出美国职场的华人真实困境,其实不在于表面的语言、领域和时代的差距,而在于历史叙事、社会制度及信仰文化差异给海外生存的个体带来困境。
具体来说,就是不同文化背景成长下历史叙事的差异带来对世界认知的差异,以致华人和美国职场的同事缺乏深层的对话基础;不了解美国职场文化后面的社会自治基础,无法发生和美国社会的有机链接;在个人信仰和文化上的缺课,对西方和东方的认知都有盲区。这样的困境下,简单粗暴的“职场方法”不是对症下药,而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从底层突破这些“困境”,才可能带来职场的长足发展。
整个工作坊回头往前看,正是围绕深谙这一本质的底层逻辑来设计的。
第一周开营时,一诺就用四句看上去压根和“职场技能”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句子,构建了整个工作坊的基石,之后每一堂课先从外部议题出发,觉察出个人的内在障碍,再反观落实到自我内化,通过个体⾏动特别是有效输出,再借助于社区参与和互相⽀持最后实现个人的突破。
这个设计逻辑最大的好处就是从熟悉的表面困境出发,自我深入探寻,挖掘出个人困境的真实原因,再通过自省作用到个人的改变上,从外到里又由里及外,帮助我们识别出职场困境的本质,再真正对症下药,是着眼于个人成长的整棵大树,不是修剪某一棵枝丫,是着眼于治病治本,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二周起,一诺针对在美华人被忽视的外部困境,从华人在海外的身份认同入手,通过反思中国历史,重寻传统文化真正的精华,从而从个人内部开始对自我进行重构,慢慢打开在职场中的自我认知大门。
接着第三周,一诺为大家解读美国历史,通过认识美国的时代变迁、政治体制及美国独特的公益文化,加强对美国社会的认知,并从美国东亚裔和南亚裔领导力差异的现象出发,分析职场中“竹子天花板”的成因,让我们对新闻里常见的印度裔“霸占”各个大厂 CEO 却少见华人身影的现象有了突破性的认知。其中,她还穿插介绍了华人在美国职场书面表达的“利器”。
第四周课程上,一诺则借助资先生的书重点介绍了美国的公益组织和慈善团体的发展,从公民如何有效参与美国社会角度,重新审视了华人如何融入美国社会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看待中美各自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树立客观、独立并有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 思维”) 的精神去理解社会问题,从而打破习惯性的限制性思维模式。
到第五周,一诺转而从希腊神话对日常职场生活的启发出发,带领大家寻找各自内在的英雄之旅,让我们认识到每个普通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各自的“英雄之旅”。特别是通过“英雄之旅”的作业,引导大家通过英雄之旅的框架,回顾个人过往,重新认识曾经的至暗时刻,清晰得找到自己对未来的定位。
在前面五周扎扎实实打下“心法”基础上,从第六周课到第七周结营,一诺开始有针对性对现有的职场困境支招,从“职场领导力”到“职场选择方法”再到“职场成长空间”,引导我们学习包括“非暴力沟通”在内的职场沟通技巧,建立包括“职场正念意识”在内的内在修行,构建内驱力、激情和软技能组合在内的联系,从而成就个人职场领导力之旅。
整个工作坊就是这样植根于内外兼修以内功为本“教”招式于无形的逻辑,把中美历史知识、通识教育常识和职场问题根本融会贯通,不知不觉就让我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最后又到了“见山是山”的维度。但老实说,这个逻辑在我上课过程中是没有觉察到的,直到整个课程结束后再回顾,才领会了一诺课程设计的良苦用心。
▲ Photo by Luca Bravo on Unsplash
02
内外兼修,
以内为本的心智模型训练
从工作坊设计思路里,就可以看到整个工作坊从始至终强调的都是“以内为本”的核心。在这个思路指导下,课堂思考、课后作业、专场答疑都是有针对性的对 mindset(心智模型)进行的训练。
比如课后作业有一题是:“Do one internal mapping by asking the 5 whys”(用 5 个“为什么”做自我内部探索)。其实这个 5 个“为什么”的方法无论在诺言社区的课程还是一诺的新书里都提到过。
我是第一次做这个作业。我从“为什么看到参与‘黄金五分钟发言’的学员身上的标签后,我不敢参加分享”开始,通过层层剥笋,探究问题根源,最后发现归根到底所有问题包括自己对职场不自信都是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正是因为这份恐惧,自己的 mindset(心智模型)影响了我的各种选择,大到职场方向选择,小到犹豫是否可以参加工作坊的分享,都是源于此。
找到症结,我就开始重新梳理困惑自己大大小小的问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看待并试图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如果说以前“活在当下”更多的是一句鸡汤或者口号,我现在开始会真正迎接并享受现在的每一个moment(时刻),在心态上为自己创造一个一个接纳和臣服的微环境,把所焦虑的事项具象化,落实到可为的行动上。比如在带孩子的时候,尽管心急火燎地想着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但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享受现在和孩子的时光,现在短暂个人自由的限制、职场发展的滞后,并不意味着我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
特别是工作坊学习之后,我更新了过往对海外职场生存的认知,认识到职场问题归根到底是 being(我是),当通过 being 达到自洽,在职场的 having(我有)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同时,通过一诺对职场的重新解读,也认识到不是非要在职场才能拓展职场能力,特别是全职妈妈在“职场软技能”上的先天优势和大好练习机会,都是可以为日后重返职场打下受益的基础。
这种思维模式的改变,可以说对我接下来职场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思路有着颠覆性的影响。我一直在寻找职场的“门”,可我为什么不可以自己造那个“门”,不可以现在就开始为“造门”做当下各种力所能及的准备呢?每次想到这里,我顿时就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力量,那些未来的不确定都变成了各种可能。生活不就是因为有各种可能才更有意义,更值得去追逐和探索吗?
▲ Photo by jurien huggins on Unsplash
03
有别于职场技能的“培训”,
建立在职场“心法”上的“招式”
说到职场培训,大家总是容易等同于职场技能培训。不知道工作坊学员那些身在美国职场,经历困境的同学里有没有奔着“找药”来的?找到了没有?
我自己看,整个课程里一诺似乎没有教怎么写邮件、怎么和美国同事对话、怎么和美国领导沟通等等这些看得见的“职场技能”。
但我从她介绍的海明威传记里知道了最好的英文表达是言简意赅的“短句”;
我从“非暴力沟通”的学习里认识到语言陷阱的危害,沟通时如何看待对方的needs(需求),而不是thoughts(想法);
从个人内在“英雄之旅”的探寻里清晰了如何探寻自己的职场路径及遇到困境时的应对;
更值得注意也是她在多次课程里反复强调的“职场软技能”的提升,这一点在第二场嘉宾 Lily 杨老师、第三场嘉宾邢军老师的分享里都特别提到。
比如分享嘉宾邢军老师提到对他人尤其是下属进行反馈的时候,需要陈述事实,做基于事实的反馈,避免加上一些主观的价值判断,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一方面因为具体而显得更加真诚,说明自己注意到了对方的这个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对方知道具体哪一部分做得好,在今后工作中能继续重复这种好的行为,特别当给予负面反馈时,要给出纠正行为,所谓的“constructive feedback”(“建设性反馈”)。她笑说“只扼杀不管埋,只给批评不给建设性的建议都是耍流氓。”
这些过来人的“招式”都有别于我之前理解的“职场技能”。这样的“招式”是建立在对职场“软技能”的重新认识上,更是源于“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思维模式基础上。这样的招式看上去平淡无奇,实则才是职场生存的真正制胜“法宝”,也是我们学会了以后可以自己“灵机一动”创造属于自己应对职场困境的“妙招”,因为我们已经习得了“心法”。
▲ Photo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04
提出不寻常的个人持续成长路径,
开出必须靠自己才能炼制的“灵丹妙方”
每一个愿意掏不菲价格来参加职场工作坊的学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每个人都渴望实现个人的持续成长。一诺在这次工作坊里传递的理念是:“抱歉,这样的成长没有统一捷径,路要靠自己走,因为路径殊途同归也因人而异”。
首先,一诺分享了个人的成长路径,暴露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各种“不敢”——初入职场不敢发声、面对升职不敢主动、初当领导不敢“建造”、成为高层不敢问听,开始创业也会有离开“大平台”的迟疑,也会心怀恐惧,让我们看到优秀如她也一样会有软弱、迷茫和犹豫。但最后她通过面对每一个“不敢”,实现了个人成长每一个台阶的跨越。
然后,一诺跳出个人案例,结合迈克∙辛格老先生的两本书《臣服实验》和《不羁的灵魂》,引导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环境,理解如何通过内在工程达到自洽到达 being(我是),进而实现 having(我有)。
原来,治疗职场病症的“良药”不是他人给你炼制和喂送,是要靠自己从 being(我是)层面向内求。只是最难的是这样的 being(我是)不是靠 doing(我做)做出来的,而是相反,先有对的 being(我是),才有合适的 doing(我做),就像一诺在每周问答里结合学员个人在社区里分享的职场困境的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 being(我是)的土壤松动了,就会在 doing(我做)层面做不曾想过的事情”。
这样不同寻常的路径思路在一诺后面的持续精彩分享下,看出了高度和智慧,充分印证了这一思路才是真正应对职场病症有“治本”疗效的“药方”,这样的“药方”不仅对职场病症,还治生活百病,因为当我们对比职场问题和生活难题,发现底层问题的根源往往都是一致的。
这样 being-doing-having 的思路,在在工作坊的最后一周,就我本人而言,就产生了 being 到 having 的改变。
嘉宾在分享中提到自己陪伴癌症妈妈的故事,“My mom has her own journey , which does not include me”(“我妈妈有自己的路要走,这条路并不属于我”),这话她说听上去有点残忍,我却瞬间完全懂得那背后的深意。我妈妈离开整整 10 年了,虽然我从自己成为母亲后终于有勇气去回忆和我妈妈的那些记忆,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和过去和解,依然心有内疚,觉得她不应该有我这样不安分的女儿。
当嘉宾说出她母亲备受癌症折磨也是她自己的旅程,作为女儿也无能为力,不能做更多。我忽然就明白了,我妈妈来世间一趟的旅程就是选择了我做她的女儿,我们母女一场,有过很多争吵,有过很多遗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也有过很多爱,虽然爱的表达形式常常差强人意。我无论再做多少,也无法替她去走只属于她的人生旅程,她的那些痛苦也都是她此生旅程的一部分。这一刻,我忽然释然了。
这样的释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 being 层面的改变。因为这块土壤的松动,我更加明白并笃信,我如今作为母亲,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孩子也有她自己的旅程,无论未来多么不确定,那也是属于她的独一无二的旅程,我不必焦虑甚至恐惧,更不可以去干涉。这样的觉醒就是我 being 层面作用到 doing 层面带来的影响。
“There is no little or big journey - it is just the journey we choose”(生命旅程没有大小之分,都是我们的个人选择)。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旅程,个人持续成长的路径必定不同,都需要我们自己做自己的功课,按照 “being(我是)——doing(我做)——having(我有)”的顺序,就能找到属于自己也最合适自己的成长路径,职场或者生活里的很多焦虑和难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 Photo by Monica Saavedra on Unsplash
05
颇具代表性又各有特色
且前后呼应的优秀嘉宾助阵
这次工作坊,一诺在她人才济济的优秀朋友圈里,精选出几位嘉宾驻场为工作坊助阵。
开营第一天时值“五四”青年节。一诺特别邀请因《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而为人熟知的周濂教授,带领我们重新解读了“五四”精神,重思“赛先生”,通过辨别“真的个人主义“和“假的个人主义”反思中国的个体化进程,其中对“爱国主义“v.“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v.“自由主义”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从某种角度上提高了我们的“政治品味”。这样的分享在一开始就给整个工作坊垫定了一个基调:重新构建我们的mindset(思维模式)。
第二位分享嘉宾是 Kyle Hutzler。他是一诺前麦肯锡公司同事,现在麦肯锡华盛顿特区办公室咨询师。Kyle 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系,曾经来中国留学获得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全球领导力专业硕士学位,并持有斯坦福 MBA 学位。通过分享,我了解到如此精英教育背景对于出身非裔移民家庭的他来说,一路走来也一样有身份、文化认同的问题,这让身在海外的我们有很多的共鸣。
作为一个外来移民,如何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文化的移民国家找到自己的位置,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课题。Kyle 用自己的成长路径告诉大家,只有把自己放到这个国家里的主人地位而不是外人,是一个参与者而不知旁观者,是一个主动构建人而不是一个唯唯诺诺者,跳出纯粹“利己”的视角,才能真正融入这个国家。
这也和一诺后面布置的关于了解我们身边一个美国 NGO 的作业相互呼应。我们虽然生活在美国,但有多少华人会主动关心政府事务,哪怕是家门口的公共事务?我个人就是通过这次作业,第一次去看所居住城市的政府网站,了解到市长、市议会、park and recreation(公园娱乐设施)、委员会等治理结构、理事会选择标准等知识。
这次作业对我的影响就是,我后来主动提出和先生一起参加所住小镇政府的最新一次例会。这次例会上,议程之一就是对小镇的太阳能装置工程进行听证。听证会由理事会主持,对所有镇居民开放,会上居民自主发言,由政府代表律师对工程的利弊进行解释,并回答每一个参会居民的疑问。就某居民提出对可能影响农场经营的赔偿问题,政府治理委员会表示会专门议题。
例会上,有居民就个人住宅门口被占道停车事宜进行反映,理事会列入纪要,表示会和警察部门联合解决;有居民则反映了个人土地上由于政府管道破裂造成宅基地下沉的问题。理事会也列入待办事项。这是我在美国生活七年来,第一次真正接触美国的政治生活,了解美国基层治理,不仅让我近距离观察了美国的基层民主制度运作,也开始理解所谓美国的公民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公民权利。
▲ Photo by LinkedIn Sales Solutions on Unsplas
第三位分享嘉宾是 Lily 杨老师。我对 Lily 老师在直播里的笑声记忆犹新。本次分享依然充满欢声笑语。我在她对自己主动一次又一次重启的经历里,看到了一位不断追求个人成长的优秀母亲。她的个人经历很好呼应了一诺在第三周课程上特别强调的“职场软技能”,让我们更加理解,职场领导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软技能”的实力。这样的实力不是通过一次两次培训获得的,而是通过从内到外的底层 being 改变实现的。也再次为接下来几周一诺带领大家练习“内功心法”打下基础。
我作为一位母亲,特别关注到 Lily 老师分享的一个细节。她在孩子出生前几年,甘愿做鸵鸟,本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的初衷,把重点放在家庭特别是育儿上。直到女儿稍微大一些,她的重心才再次回到个人职业发展上,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这个细节特别鼓励到目前身为全职妈妈、远离职场的我。让我明白原来当成为母亲选择停下脚步离开职场、投入育儿不是就意味着永远没有个人发展的机会,也许有错过,既然是错过,也许就不是最好的安排,原来,以退为进有时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第四位分享嘉宾是我熟悉也特别喜欢的邢军老师。作为职场导师,似乎和我这样远在职场之外的全职妈妈的距离更远。但当我听完整场分享,我受益的居然不只是职场的思维模式,还有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最后发现,果然如邢军老师讲的那样:“职场和生活是相通的。很多职场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背后可能完全就是源于一个mindset。”
她从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讲开,分享了她的职场故事和处事原则,让我再次看到她一直以来强调的“职场要厚道”准则,而这个“厚道”的品质无论放在职场还是生活里,都是很朴素也是最普世的价值观,也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平常生活里就可以习得的。邢军老师作为职场领导力示范的典范,总是最大程度地支持女性职场发展、鼓励女性领导提拔女性,还是亲身积极帮助下属成长,总是强调“成就他人”,都能看出她践行这份“职场厚道”。
同时,邢军老师从个人成功和经验教训里总结出华人在海外职场想要有所建树并突破“竹子天花板”(指亚裔在美国的整体表现出色,却很难在美国的公司中成为领导的现象),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非常重要的是就是一份 assertiveness(Assertiveness一词在中文尚无准确对应翻译,特指一个人敢于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捍卫自己的权益),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学霸在职场中多数位于金字塔底层、少数位于中层、几乎没有人位于高层的现象。
当她鼓励所有学员“在海外职场中,与其被认为不 assertive,不如大胆表现自己,宁可被认为是 aggressive(太激进爱表现)”,不要当职场隐形人,我读到了她 assertiveness 背后的自信和强大的内心。她特别给出了实实在在的方法论,比如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point of view),更重要的是要把观点落实到行动,用业绩说话,特别提醒我们锻炼良好的英文表达沟通能力,要把英文当成母语去不断练习。优秀如她,在美国公司总部大会上发言,她也会提前练习,力求做到最好的准备。
▲ 一期工作坊邢军老师分享中
这场分享也再次和一诺在课程中花大力气介绍的 Assertiveness 章节回应。课堂上她通过 MIT 教授发布的一篇分享《东亚裔比南亚裔更难在美国当领导吗》的论文,分析不是源于工作动力等其他因素,而是因为南亚裔人比东亚裔人更 assertive,更容易成为领导,从而特别指出 Assertiveness 在职场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强化这一理念,一诺还特意设计了作业巩固理解。
我想起邢军老师曾引用安吉拉∙阿伦茨(Angela∙Ahrendts) TED 演讲中说过的一段话,“能量,源自于激情和热爱,这种能量会在呼吸间自然流露,汩汩而出。这是一种源自信念和追求的萦绕全身的气质”。我想正因她本人 being 层面能量达到的高度,带给她海外职场所需要的 Assertiveness。
最后,还有嘉宾从灵性角度给出职场发展建议。
▲ Photo by Ben Allan on Unsplash
在工作坊里,从其他学员特别是那些有着闪闪标签学员的分享里,我发现,无论是否人在职场或者人已在职场什么位置,底层问题很多是一样的,其中之一就是对自我否定和怀疑。用嘉宾邢军老师的话来说,“我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示自己的优势。寻找自己擅长的事情,去实现完成,锻炼自己,从而进一步建立自信”。
总体来说,工作坊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帮助我找到了职场路径的方向——不是要等到我真正重返职场的那一刻才能开始职场技能练习,在我身为全职妈妈的过程里就可以开始,比如“职场软技能”的练习。记起一位美国职场妈妈的分享,身为微软产品经理的她指出 Mom Skills(妈妈技能)帮助她在职场取得的成功,她用了一个词“C-H-I-L-D“解释了育儿带给她职业发展的优势,具体字母解释如下:C: Courage(勇气);H: Help(助人) I: Inspire(激励)L: Love(爱心)D: Design thinking(有想法),这五个字母的品质都是她在育儿过程中以身作则并传递给孩子的理念。这样理念下具备的品质不就是所谓的“职场软技能”吗?
迈克∙辛格老先生在他《臣服实验》这本书里说:
一诺和她的工作坊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出现。
一诺写在后面:
谢谢你看到最后,现在低调宣布一个高价值的消息。
10 月份这次工作坊,我们会提供一万美金的奖学金,这里要感谢 2022 年 5 月第一期的学员,他们的利他心和我一起成立了 “2022 春季一诺工作坊校友奖学金”。奖学金会全资支持两位学员(学费全免)和大额度支持四位学员(每位减免学费 1000 美金)参加 10 月份的工作坊。
申请要求:深入理解工作坊理念,处于职场转型期,渴望投资自我成长,却有经济困难的女性朋友。
申请截止日期 10 月 14 日。申请请扫海报报名码联系客服。
- END -
李一诺:海外华人在职场的深层困境
一诺:那些在卫生间里展开的想象
县城学霸出海就业15年,光环褪去后的职场蜕变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